后来,她的观点有了一些改变。本文认为婴儿从出生之后就背负了一个重担——修复被恨所伤害的客体。然而根据她后来提出的偏执-类分裂心理位置理论,分裂在一个月大的时候居于主导地位,而修复的需求则是要到后来,在忧郁心理位置这个更加整合的状态中才会浮现。
第二十章 哀悼及其与躁郁状态的关系(1940)
这篇文章承接《论躁郁状态的心理成因》的内容,实属一流。本文将哀悼视为忧郁心理位置的现象之一。这使得克莱因能够阐述哀悼的本质,将哀悼与她对躁郁状态的著作互相连结。她的主要假设是失去所爱的人会再次引发婴儿期忧郁心理位置,至于在后来的生命当中,能否哀悼、能否从哀悼中回复的能力取决于儿童期忧郁心理位置是否顺利解决。
她揭开了先前不为人知的一些历程,它们属于哀悼的一部分,最主要的是,失去外在好客体的时候,会潜意识地感觉到自己也失去了内在的好客体。这表示哀悼者遭受的痛苦及他(走出哀悼)的任务本质都比过去所认为的更为庞大而艰巨;哀悼者除了外在的失落,也会受到内在伤痛的折磨,这使他成为坏客体迫害下的猎物,也就是说,在忧郁心理位置中的早期被害焦虑和忧郁式焦虑被再度唤起。克莱因也探讨了修复的能力在克服哀悼状态时所具有的特殊重要性。